導語:
自199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10%,我國正式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失能老年人超過千萬的國家。至2020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200萬,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2900萬,空巢和獨居老年人1.18億。高齡、失能、空巢和獨居老人的醫療護理和生活支援是當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及養老事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國一億多戶家庭。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及家庭結構的小型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養老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我國老年人日益多樣化的養老需求。作為國家大力倡導的“9073”養老體系,同時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專業”及社會養老的“不及時”。
在這一政策背景的引導下,我國涌現出大批依托于社區建設的介護型養老設施,這類“家門口的養老院” 向上結合了醫療及護理服務,向下結合了社區及居家養老的生活支援服務,從而解決了我國97%的老人的養老問題,為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社區養老的重要性
政府重視、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重視是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條件,“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才能有效地推動養老事業發展。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地有的成立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領導小組,有的將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及其他專項規劃,有的將養老機構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和目標考核責任內容,同時,出臺優惠政策,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使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強勢推進,蓬勃開展。
居家養老是構建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核心內容,處于基礎地位
居家養老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過程中,國家從出臺政策、建立機構、明確任務入手,大力推進居家養老,確立了居家養老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
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是構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載體
社區是社會與家庭的中間紐帶,老年人居住在社區、生活在社區,加強社區服務網絡建設,對于改善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支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在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進程中,通過建設和整合社區服務設施、培育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中介組織、建立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等,可以極大提升了社區為老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行心社區后臺系統
行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系統以老年人檔案數據為基礎,為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務。其中主要的功能分為老年人檔案的管理、工單的管理、服務信息的管理、協同管理等系統功能。
行心養老服務公眾號
老人及家屬通過關注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公眾號,幫助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實現引導客戶實現門診線下的提前對接,主要涉及居家服務的核心內容,包括家庭醫生、住房維修、家電維修、文體休閑、旅游活動、法律援助、衣食住行等。微信公眾號實現了客戶與服務中心的對接,在家庭醫生這塊做到極致,不僅在幫助客戶解決導診,同時實現了時間和資源的節省,對于醫療機構來說在擴大客源的同時,實現了收益的成倍增長,主要包括視頻問診,圖文咨詢,在線電話咨詢等。